首页 > 关注 >
 
 

环球热门:再说一遍也是:《水浒传》毒害不了孩子

2023-02-11 11:12:26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该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列出的主要“罪证”包括:有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呼吁把这本“毒小说”从教材里清除出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作了很认真的回复,从《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地解释。从网上的舆论看,多数网民支持浙江教育厅的回复。

“毒小说”的困惑


(资料图)

把《水浒传》称作“毒小说”,希望把它清除出教材,这种论调仿佛是几百年前的回音。明清时期,就有人称其为“诲淫诲盗”之书,主张“查禁”。不过,自从才子金圣叹将《水浒传》列为“六才子书”之一,和《庄子》《离骚》《史记》等并列,它的地位就十分稳固了。所以,这位抨击《水浒传》的网民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网友们的认同,在情理之中。

不过他提出的问题并不荒诞,而且会随着时代发展会越来越尖锐。比如明清之际,围绕《水浒传》的争议还主要集中在它鼓励“造反”,构成了对当时王朝秩序的冲击;后来,人们对其中的暴力元素开始反思;再等到人们有了现代意识,对其中的女性议题又有了新看法,比如不乏有潘金莲、潘巧云的同情者,认为她们是敢于追求自由、不安于命运的女性,等等。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其实也有过类似的疑问。比如李逵杀人是几乎无自主意识的滥杀,劫法场时经常连“围观群众”一并杀害;再比如看到石秀杀嫂,我也皱起了眉头:即便潘巧云私德有亏,何至于将其衣物剥尽、留下裸尸?这些重口味情节实在让一个现代人难以接受。

我当时问过老师,得到的大概回复是:《水浒传》不是作家有所寄托而创造的一本小说,它本是勾栏瓦舍向普通老百姓讲故事的话本,需要保留一些暴力、情色的元素,用来吸引当时老百姓的注意;而对于其中的重口味,对于保留肉刑、见惯法场行刑的古代百姓来说,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么反感。

老师的回复让我顿悟,《水浒传》不是力求“至臻至善”的创作,它是历史的产物。这当中有古代作家的苦心孤诣,但也反映了古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它不完美,但是真实;它不是精雕细琢、毫无瑕疵的工艺品,但依然是粗粝率真、蕴含个性的伟大作品。

古代经典与现代文明

我们在前进,而经典留在了过去;社会走向现代,古代经典在价值观上的龃龉一定会越发明显,“重估经典”的呼声会更加强烈。

不只是《水浒传》,几乎所有的经典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那么美的宋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歌尽桃花扇底风”之类,都不是写给自己的妻子,而是词人在风月之地送给歌姬侍妾的,这现代人能接受吗?即便伟大如苏轼,还写过“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赞美女子小脚的作品,今天的人看了会舒服吗?《红楼梦》第六回的标题就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又有几人看了不会脸红……

从现代的价值尺度衡量,它们都不完美,难道都应该把它们请出教科书,从我们的阅读空间里删除?这样一来,我们恐怕就剩不下多少经典了。

人类文明不是从完美无瑕的仙界降下来的,而是从泥泞不堪的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的经典总带有一些泥,那些我们不会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为了追求一种道德洁癖就去清除经典,很可能是在斩断文明的脉络。

只要我们还在阅读经典,就不可能创造一个文本乌托邦,一个绝对正确、毫无泥渍的“圣地”。经典不可能完美,也不需要完美,如果经典就是至高至妙,那人类社会还往哪进步呢?我们看到经典皱一下眉头,其实都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所以,网民对《水浒传》的挑剔,如果落到了“把‘毒小说’请出去”的窠臼,就未免狭隘了;更合适的方式是讨论怎么“批判性阅读”《水浒传》,怎么去理解那里面带有时代痕迹的元素。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讨论要不要阅读经典了,但怎么阅读经典依然有思考的价值。

我很庆幸遇到那位老师,他很清楚地告诉我《水浒传》的局限在哪,我甚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同情。但我也对《水浒传》心生敬意,在那个今天看来有些原始的民间社会,依然存在着这些不畏强暴、向命运宣战的伟大灵魂,这其中的生机与力量,历经千百载依然让人震撼。

别低估了经典,也别低估了孩子

我们不应当有一种傲慢的心态,去简单评判古代经典。“这个暴力,不好”,“那个男女不平等,该禁”,用粗糙的价值评判把古代经典扫描一遍,动辄一禁了之、请出教科书。这太唐突经典了,如果因此将传统的血肉筋骨都丢掉了,更让人心痛。再延伸点说,对待其他事物,也应当摒弃“一元化”的思维。

当然,很多人在批判经典和建议将其清除出教科书时,有一个看似无可争议的“特殊”理由:为了孩子。我们已经见惯了太多这样的场景:一篇课文、一个街头雕塑、一部动画面出现某些情节、部位、画面,总有家长忧心忡忡、痛心疾首,通过网络发帖、政务网站留言等各种途径“曝光”“举报”,一遇到网友质疑,一句:“经典的、大人可以看的,就一定适合小孩看吗”,简直无往不胜。

可这种因果关联是没有事实和逻辑支撑的。一代代看着《水浒传》或其他经典长大的孩子,真的有谁仅仅是因为看了这些书,而人品变坏了、人生被毁了吗?这些经历时代淘洗的经典,不会因为大人的发散联想和刻板印象,就产生什么“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

也不要低估了孩子,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辨别、筛选。每一个人都是从懵懂无知,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允许他们有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本身也是自我学习和完善的重要部分。不要举着“为孩子好”的大旗,试图打造一个“真空无菌环境”,培养出一个“完美无暇”的孩子。

一个丰裕的阅读空间,一定能提供思辨的空间,孩子能在比较中确立坐标,自我成长。相反,家长偏执、狭隘的思维,倒更有可能“带歪”孩子。

人类认知的进步,总是来自于有思辨的讨论、有逻辑的批判、有选择的接受。对《水浒传》最有意义的阅读,应该是教育工作者鼓励学生去找文献、查资料,探讨其中有疑问的地方,找出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启示,而不是改写一个绝对干净的版本,让学生寡淡无味、机械式地背诵,更不是将其彻底清除出孩子的视野。不能动辄以“为孩子好”为名干预教育这样的专业领域,刀刻斧斫一般唐突经典、摧折文化。

“人是会一根思考的芦苇”,可芦苇也是生活在百物丛生的湿地边,而不是真空里。我们看待经典、阅读作品,首先要承认这一点。

关键词: 小说改编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