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壶关三嵕庙,细节惊诧!

2023-07-07 07:17:22  来源:行走山西

古老的寺庙在匆匆流走的时光中变换了容颜,但那斑驳的屋宇瓦当、残损的花窗隔扇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散发着让人难以抗拒的诱惑,撩动着人们的心灵,其中壶关县三嵕庙就是这样一处地方。

壶关县,地处上党盆地东南部,境内多山地丘陵,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元年置县,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里人杰辈出,有西汉三老令狐茂、唐时名宰苗晋卿、明四辅官杜斅、清代诗人冯文止…… ;这里文物资源丰富,现有馆藏文物 4959 件,其中一级文物 8 件、二级文物 9 件、三级文物 180 件 ;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 788 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5 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放慢脚步走进寺庙,以瞻仰般的心情观赏眼前的古迹,静心聆听古老廊宇无声地诉说。

书法家李才旺先生题字“三嵕庙”

三嵕庙,位于壶关县黄家川乡南阳护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5.9米,南北宽45.34米,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现存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所建。

文保碑

山门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庙门(新建)、香亭、正殿。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庙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建钟、鼓二楼。

献厅及正殿,因两座建筑离的较近,所以看起来顶是一体的,献厅卷棚顶较低在前,正殿悬山顶带脊在后。献厅(香亭),也称飨厅,是在祭祀时放置祭品和上香的地方。

正殿位于寺庙最北端,建于高0.6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略近方形。前檐装修为四扇格子门,明间为球纹格眼,次间为球纹方格眼。

院景,两边为廓房

廓房七间,前有廊

柱子均为砂岩石制成,侧角生起显著。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殿内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下肩墙高0.61米,叠涩砌筑,早期风格明显。

钟楼,与之对应的是鼓楼,建筑形制一模一样,只是方位和应放置的东西不一样,2014年修复。

康熙庚寅年(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建立软门碑记

耳殿,面宽三间,板门,直棂窗。柱顶砍刹,有人说是明代典型做法。

清康熙乙酉年(1705),重修廊房香亭碣

香亭位于大殿的前方,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硬山顶。檐下斗栱三踩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华栱制成沓头承托四架梁,耍头作单幅云。

正殿斗拱,壶关县所有古建筑中,目前为止发现有宋金时期华头子做法的一共有两处,这是第一处,两瓣华头子,还有一处是辛村大禹庙。

正殿明间前檐部分

两个斜的长方形木头叫托角,早期建筑的一大特征

正殿内梁架,最下为四椽栿

隔架驼峰和斗,大家数数驼峰有几瓣

后檐斗拱后尾,红色最长的是压跳

山门背面

钟、鼓二楼建于东西廊房的南面,且墙体相接,下层为砖石结构,面宽、进深各一间,正面做有门窗装饰。上层为石柱木梁架结构,面宽两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悬山屋顶。

献厅梁架四架梁,柱子从下往上逐渐收窄。

献厅斗拱三踩单下昂,卷云耍头。

献厅柱顶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嵕庙曾进行过两次大的修缮,一次是1993年至1994年,国家投资对三嵕庙金代大殿、香亭等进行了落架大修;另一次是2013年至2014年,文物部门投资对大殿漏雨之处进行了维修,对坍塌的廊房和钟鼓楼等进行了全面修缮。

明万历三年重修碑,碑头篆书“重修护国灵贶王庙记”

正殿砂石柱,柱顶普拍方和阑额头一样长

柱子上方刻字“郝仪田明各人施柱一条”,晋东南地区金代庙宇柱子的典型特征,可见修庙要靠大家,不能光指望政府,要有正确的庙宇保护修缮观。

如今,这处古庙宇一改往日坍塌败落之貌,以稳健庄重之态迎接八方游人的到来。

明间圆形菱花格扇门

次间方格眼格扇门

游览三嵕庙,透过殿宇的细微之处,仍可看到古老建筑的精湛与绝美。

下坐红脸、黄袍、头戴堂帽者为三嵕爷,上坐头戴冕旒(liú)观,穿黄袍,白脸为李世民。这里的装束是当地百姓根据自己对于三嵕爷的尊崇,结合戏曲人物造型,自己设计出来的,也是很具地方特色。

远望三嵕庙,历史似乎近在咫尺,又远不可及,它续写着昨日的辉煌,记录着时代的印记。

为什么说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看看这上面的布施就能明白,保护文物的理念和办法老祖宗们早就有了,需要我们传承呀!

这个碑最有意思,大家找找看有什么玄机?

来源:山西国保

原标题:人文秘境——山西之魅力国保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