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书法家姜玉波——自然天成 笔墨朴茂

2017-03-24 14:26:03  来源:简书
 

书法家姜玉波

姜玉波先生艺术简介

姜玉波1959年生于山东宁津,别署梦云轩主,钟婴堂主,燕下居士,上上闲人,子维居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先后入选

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大展、《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等。

特邀参加: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大展”,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建院十周年作品展,中国书法院提名展,“两岸汉字艺术节”书法作品展等。

出版有:

《姜玉波书法作品集》、《姜玉波书法集》、《墨迹文心——燕下居士信札选》等。

作品购买热线:18653659168

 

                                                   简淡旷远    奇崛超 ——姜玉波书法艺术浅识

                                                                                   文:耀文星

        与姜玉波先生相识有年,一直感佩其为人的真诚质朴、为艺的刻苦卓绝。近二年来,我们又共同参与了京东燕郊书画家群体“京东八友”,交流日益加深。在他身上,我深切感受到老一辈书画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标的人文精神,其对人生、对艺术的洞见,都使我辈获益良多。

        姜玉波先生的从艺之路,曲折坎坷。早年,他曾从事乡镇行政工作,繁杂琐碎的风尘俗吏生涯没有让他失去真挚的初心,却淬炼出宠辱不惊、从容淡泊的人生品格。中年以后,他负笈京华,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首届研究生班,受教于王镛、曾翔等名师大家。毕业后,他留书法院教学部工作,伴随着书法院一年又一年的教学活动,为老师为学员辛苦服务,毫无怨言。从书法院走出的每一个学员,恐怕对满脸笑容的姜老师,都是记忆深刻。后来,书法院的教学活动成为绝响,但其开创的高端书法教学体系和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在当代书坛影响还将一直持续。而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姜玉波先生自身的艺术也在这个进程中逐渐升华。现如今,姜玉波先生在京东燕郊,过着半隐半僧式的生活,如其满头的华发,其人生和艺术,都步入了丰收的金秋时节。“参从梦觉痴心好,历尽艰难乐境多”,如赵悲盦这幅有名的对联,我们可以想象出姜玉波先生从容而坚忍的背影,而其奇崛超逸的艺术风骨,实正与之相关。

         对于姜玉波先生的书法艺术,首先耐人品味的是其简淡旷远的品格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开头便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成名句”。实际上,“境界”二字适用于一切学问艺术,乃至人生。对于人的境界的高下,已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们借用来谈论书法的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天生的对汉字书写的敏感和意趣,三岁稚子,不乏天趣,积学大儒,必具神骨。“功利境界”是指书法家对名利的追求,这在当代书坛,是普遍的现实。“道德境界”我认为是书法家对艺术更崇高的追求,上升为文化传播与延续的使命感。“天地境界”在这里便是书法与人生融为一体,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天地山川打成一片的最高境界。大凡古来大师,其最后成就,必将进入这种“天地境界”。那么对于姜玉波先生的书法境界来说,我认为首先在“自然境界”层面,他具有对汉字造型品味的独特敏感,作品古拙而奇趣横生,这毋庸赘言。在“功利境界”上,他不参加展赛,淡泊名利,早已超越了当代书家对展览获奖的迷恋追逐,他早已扬弃了功利。在“道德境界”上,他讲学弘道,传播书法,并以此为己任,脚步坚定而踏实。而对于“天地境界”,他参禅悟道,何时打破牢关,廓然洞豁,也让我们拭目以待。对于境界品格,古人论书画,又有“神、妙、能、逸”,而在我看来,姜玉波先生的书法艺术,自然鲜活,笔墨朴茂同时饶富书卷气息,无当代书坛各类展览中所谓“流行书风”的火气、燥气,无所谓“新帖学”集古字食古不化式的陈腐气,其品格,已入逸品无疑。

        姜玉波先生的书法艺术熔铸碑帖、博采百家。在他的作品背后,闪烁着古来大师的精彩光芒。他汲取了碑学的沉厚:篆隶笔法的锥画沙、印印泥和北朝碑刻的开张跌宕,却没有刻画之习、荒莽之陋。他吸收了帖学的飘逸:魏晋手札的畅达笔势、宋元文人书法的流风余韵,却摒弃了漂浮和流滑。在他的作品里,还可以看到谢无量的稚拙、徐生翁的奇崛、黄宾虹的朴茂,融合众家之所长,最终出之以个人特色,进入性情的书写、心灵的书写,是他最大的优点。然而在他所血战的古人当中,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二王”。他的行书字法以《圣教序》立基,笔法却多用绞转,受小王影响更多。然而与当代众多学“二王”、以集古字为能事的“国展派”书家相比,姜玉波先生的学“二王”,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解悟。他不学“二王”的迹象,却更加接近“二王”风骨,直入魏晋人自然、放旷的精神境界。反过来说,如果学“二王”,不求精神的解悟,像当代众多人那样,求其形似而已,离“二王”只会越来越远。我以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以心映心、心心相印中逐渐传承发展,像近代大儒马一浮先生说的那样:孔子的血脉,是濂、洛、关、闽,而不是圣衍公。回到书法上来说,在境界上,八大实际上比智永还更接近二王。此语难向外人道,然而我却相信姜玉波先生会有所共鸣。

        姜玉波先生嘱我为其书作撰文,我以为,对于达到他这样境界的书家而言,一般性的赏评分析,无聊且多余。仅以日常我们所谈论的核心观点,抽绎一二,为之伸说。同时也以此文,以致对他的景仰,同时记录我们深厚的忘年友谊。

2016年11月初 草于京东石垢书屋

(作者系青年书画家、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学术秘书、沈鹏先生访问学者。)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