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银 >
 
 

“中国式股评”亟待改革

2015-08-21 00:24:42  来源:证券日报

■董少鹏

由于6月26日之后股市出现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稳定措施,并且已经产生了良好效果。但随之而来的现象是,一部分股评把“政策”当作稳定市场的唯一因素,似乎没有了政策因素市场就没有了方向。在8月18日股市大跌时,一些股评人士再次臆测股指将下跌到3000点以下,称这样才能“砸”出炒作空间,或明或暗地“建议”投资者赶紧逃离。

很显然,我国的多数股评人士过于关注短线交易,而不大关注经济和改革的基本逻辑,不大注意把握和坚守整体经济的价值中枢。在近期市场波动较大时,很多股评将利率汇率、准备金率、经济增速、大股东减持增持、新股发行、国有企业改革等因素当作股市的助燃剂或冷冻剂,极尽夸大之能事。涨时极力助涨,跌时极力助跌。当市场上涨时,各种概念题材的挖掘可谓是撒豆成兵,信手拈来。有时刚刚发布一个文件,概念股名单就瞬间出笼了。

其实,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安排,上市公司的治理和运营,金融机构的治理和运作,以及特殊时期的维稳措施,都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而随时调整的,虽然它们都可能对股市的运行构成影响,但其影响机制的链条有长有短,产生的实质影响有深有浅。显著夸大某一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制造概念进行炒作,就会将市场的不稳定性成倍放大。所以,笔者倡议对我国的股评模式、股评机制加强改革。

近期困扰市场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增长前景,二是所谓杠杆资金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年度增长速度不存在大的问题,并且由于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升级空间巨大,内部调节回旋余地巨大,政策运用空间巨大,经济增长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必经之路,只要调节好,可以兼顾效率和速度的统一。至于杠杆资金问题,经过反复治理,已经进入常态时期;下一步应该在现有规则基础上,依法监管,同时鼓励创新机制。不宜简单地“去杠杆”,而是适度发展“杠杆市场”,科学运用“杠杆机制”。在有的领域是“降杠杆”,在有的领域可能是“增杠杆”,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股评人士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是不上不下,货币供给是不松不紧,改革是不进不退,市场是不牛不熊。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悲观了。我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不是不上不下,而是区间管理;稳定预期就可以凝聚力量和智慧,把发展和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改革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既要考虑眼前,也要兼顾长远。有的改革措施如国有企业改革被描绘为“倒退”,但实为进步,因为新的国有企业改革部署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化的结合方式,明确了国有企业治理的模式,明确了不同所有制资本共同参与的机制,明确了执政党应当承担的责任。这是历经改革开放近38年后,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做出的突破性部署,不是什么倒退。笔者坚信,国有企业改革必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巨大推动力。

近期股市再次波动,反映的是投资者心态仍不稳定。大家都十分关注央行采取的MLF操作可以注入多少流动性,但是我认为,目前的流动性并不缺乏,关键还是大家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走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增长亮点。经济走势的亮点会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和业务拓展来展现。

由于维稳措施逐步见效,市场内部的稳定机制事实上也在增强,一部分资金已经认识到其投入和未来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换言之,就是长线资金的锁定规模在增长。笔者据此认为,市场的底部特征是明显的,但同时,由于对经济预期的认识还不够一致,因此大盘也面临一些压力。在经济的增长的效益通过上市公司报表体现之后,市场平稳向上的趋势将可以得到确认。

(董少鹏)(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